目的:探索一种无创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监测学龄儿童量化的用眼行为,并定量分析近视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招募佛山市禅城区石湾第二小学三年级及狮城中学小学部五年级的年龄为7~11岁部分学生共171例。所有受试者均按照非睫状肌麻痹主觉验光结果分为近视组108例和非近视组63例,所有受试者均佩戴智能可穿戴设备“云夹”,进行为期10 d(2022年9月21日—2022年10月2日)的用眼行为数据(近距离用眼距离、近距离用眼时间、近距离环境光照、有效户外时间)采集。采用t检验比较近视组与非近视组儿童在用眼行为数据之间的差异,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用眼行为与近视发生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curve,AUC)分析用眼行为习惯对近视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学龄期儿童近视患病率为63.2%。近视组与非近视组在每天用眼时间、单次用眼时间、用眼距离、白天用眼光照、晚上用眼光照、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及每天有效户外活动暴露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次用眼时间、每天用眼时间是近视发生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单次用眼时间及每天用眼时间均与近视发生呈正相关(均P<0.05)。单次用眼时间预测近视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9。结论:可穿戴设备“云夹”可量化学龄期儿童用眼行为;学龄期儿童近视发生可能与近距离用眼时间有一定相关性;预测模型可结合儿童屈光发育档案,量化近视发生风险,对儿童实现分类管理,及时采取个性化干预。
目的:探讨青光眼日间手术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5月于广州市某三级甲等眼科专科医院就诊的223例青光眼日间手术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青光眼自我管理行为量表、慢性疾病自我效能量表和青光眼知识学习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青光眼日间手术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54.03±6.95)分,其中生活调整维度得分最低。慢性病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正相关(r=0.368, P<0.001)。疾病知识与自我管理行为无显著相关性(r=0.077, P=0.252)。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文化程度(P<0.001)和自我效能(P=0.028)是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可解释自我管理行为总变异的12.4%。结论:青光眼日间手术患者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较低的自我效能和文化程度是自我管理行为的危险因素,因此应优先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并提供个性化教育。
目的:探讨白内障人群角膜屈光力(corneal refractive power,CRP)的分布特点及与眼生物学参数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福州眼科医院2019年3月至2022年7月就诊的40岁以上白内障人群共23035眼,使用OA-2000测量其眼轴(axial length,AL)、CRP、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角膜水平直径即白到白(white-to-white,WTW)、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绘制各眼生物学参数及年龄Spearman相关性热力图,绘制CRP与AL、CRP与WTW散点拟合图。将CRP与上述参数及年龄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段数据的线性关系使用Pearson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白内障人群CRP为(44.36±1.52)D,在总体数据中CRP与AL为非线性相关;但在分段数据中存在线性相关:当AL≤25.06 mm,CRP与AL负线性相关(R2 =0.397,P<0.001);当AL>25.06 mm,CRP与AL正线性相关(R2 =0.045,P<0.001);无论AL长短,CRP与WTW、CCT均呈负相关。在总体数据中,CRP与WTW也存在非线性关系;但在分段数据中存在线性相关:当10.52 mm≤WTW≤12.46 mm,CRP与WTW负线性相关(R2 =0.149,P<0.001),并与AL、ACD、CCT呈负相关。结论:CRP与AL、WTW呈非线性相关,使用CRP优化计算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屈光力时需适当考虑AL、WTW与CRP的相关性。
玻璃体切割术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眼科手术之一,其应用广泛,且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术后仍会出现各种并发症,眼压升高便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玻璃体切割术后眼压升高的病因复杂多样,术前原发病的不同、术中处理方式的差异以及术后并发症均可引起眼压升高,根据不同的病因可以选用更合适的治疗方法。早期的眼压升高较易控制,主要采用药物及激光治疗,晚期眼压升高导致继发性青光眼则相对复杂,以手术治疗为主。该文主要对玻璃体切割术后高眼压的原因分析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角膜滞后量(corneal hysteresis,CH)和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变化量,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及近视散光患者70眼(38例),术前与术后6个月各项参数分别由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非接触眼压仪、超声角膜测厚仪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分析LASIK手术前后△CH,△CRF与术前、手术设计等参数的相关性,并对相关参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手术前后CH分别为(10.05±1.36),(8.15±0.90) mmHg(1 mmHg=0.133 kPa),CRF分别为(9.91±1.38),(6.92±0.8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H与△CRF分别为(1.90±1.15),(2.99±1.23) mmHg。△CH与术前CH,CRF,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预计切削深度(ablative depth,AD)以及AD/CCT呈正相关;△CRF与术前CH,CRF,IOP,AD,AD/CCT,术前等值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以及预计基质床厚度(residual stromal bed’s thickness,RSBT)有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LASIK手术前后△CH,△CRF与术前、手术设计等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回归方程为:△CH=?6.182+0.658CH术前+8.421AD/CCT (R2=0.639,P<0.01),△CRF=?0.007+0.725CRF术前?0.014RSBT (R2=0.689,P<0.01)。结论:LASIK术前后CH与预计AD和角膜厚度比值密切相关,CRF变化量与预计角膜RSBT密切相关,在设计手术时应慎重考虑预计AD与预计RSBT。
目的:了解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患者视野缺损的进展情况,探讨其发生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并有至少4次视野检查的POAG患者。按照患者首次视野检查的平均偏差或平均缺损进行分期。将历次随访视野检查的平均偏差或平均缺损与时间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取其斜率(dB/年)。根据平均偏差或平均缺损的斜率将患者分为进展组与无进展组。分析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损害位置、平均随诊间隔时间、基线视野分期等因素与青光眼视野缺损进展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28例患者(252只眼),其中129眼使用Octopus视野计检查随访,基线视野缺损值为(10.91±5.76) dB;123眼使用Humphrey视野计,基线视野偏差值为(–10.62±6.89) dB。视野缺损早、中、晚期的比例分别为26.19%、36.51%和37.30%。进展组31只眼(12.30%),无进展组221只眼(87.70%)。上下方RNFL都存在重度损害的患者,其视野缺损更易进展(P<0.001)。平均随诊间隔时间≤4个月的患眼,发生进展的比例高于平均随诊间隔时间>4个月的患眼(P=0.058)。基线视野分期、年龄、性别、总随访时间与视野缺损进展未见显著相关性。结论: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损害出现恶化是普遍存在的。上下方RNFL均存在重度损害、随诊间隔时间短与视野缺损进展相关。视神经结构的改变与功能损害具有相关性,结构改变的方位对功能损害进展有提示功能。规律随诊对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对于可能快速进展的患者,应缩短随诊间隔时间。
目的:观察并分析不同类型黄斑裂孔的患病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 至2018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 150例(1 202只眼)全层黄斑裂孔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裂孔类型以及是否继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等临床资料。结果:黄斑裂孔患病人数随年龄增长呈趋势性分布,60~69岁年龄段患病人数最多;男女患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黄斑裂孔继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占比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入院最佳矫正视力较高,与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斑裂孔多发于老年人,女性多见,高度近视黄斑裂孔容易继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考虑尽早安排手术治疗;外伤性黄斑裂孔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常见于眼球钝挫伤,若未引发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应适当观察而不急于手术。每1例黄斑裂孔都可能有其特殊性,需要认真分析病情综合判断,酌情选择观察或手术。
[摘 要]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角膜滞后量(corneal hysteresis,CH)和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变化量,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及近视散光患者70眼(38例),术前与术后6个月各项参数分别由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非接触眼压仪、超声角膜测厚仪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分析LASIK手术前后△CH,△CRF与术前、手术设计等参数的相关性,并对相关参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手术前后CH分别为(10.05±1.36),(8.15±0.90) mmHg(1 mmHg=0.133 kPa),CRF分别为(9.91±1.38),(6.92±0.88)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H与△CRF分别为(1.90±1.15),(2.99±1.23) mmHg。△CH与术前CH,CRF,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预计切削深度(ablative depth,AD)以及AD/CCT呈正相关;△CRF与术前CH,CRF,IOP,AD,AD/CCT,术前等值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以及预计 基质床厚度(residual stromal bed’s thickness,RSBT)有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LASIK手术前后△CH,△CRF与术前、手术设计等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回归方程为:△CH=?6.182+0.658CH术前+8.421AD/CCT (R2=0.639,P<0.01),△CRF=?0.007+0.725CRF术前?0.014RSBT (R2=0.689,P<0.01)。结论:LASIK术前后CH与预计AD和角膜厚度比值密切相关,CRF变化量与预计角膜RSBT密切相关,在设计手术时应慎重考虑预计AD与预计RS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