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23G/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后发生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23年5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后,临床诊断为眼内炎患者(开放性眼外伤患者除外)的临床特征。结果:纳入8 955例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患者,其中11例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后患眼发生眼内炎,发生率为0.12%。平均年龄(60.8±7.6)岁。11例其中,5例(45.4%)患者合并糖尿病;原发眼疾构成情况:黄斑疾病7例(63.6%)、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继发玻璃体积血2例(18.2%),视网膜裂孔继发玻璃体积血1例(9.1%)、视网膜脱离1例(9.1%);术中联合行白内障手术3例(27.3 %);术毕8例(72.7%)患眼玻璃体腔填充无菌空气,3例(27.3%)填充平衡盐溶液,术毕所有患者均未缝合巩膜穿刺切口;术后低眼压3例(27.3 %)。术后发生眼内炎的时间为(2.8±1.1)d。11例患者经过局部和全身抗感染治疗后炎症控制不佳,均再次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术中配置万古霉素液灌注,其中9例术毕玻璃体腔填充硅油,术后所有眼内炎得到控制,10例(91.0%)患者最终矫正视力有所提高。结论: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后,免缝合的巩膜切口可能是病原微生物侵入眼内导致眼内炎的潜在途径。尤其要重视黄斑手术中玻璃体不全切除引起巩膜切口处发生玻璃体束综合征可能是术后发生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之一。
目的:观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 SAS)患者睡眠前后黄斑厚度的改变。
方法:选择 2003 年 8 月至 2007 年 1 月经确诊的在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治疗的 SAS 患者共 32 例(63 只眼),分别在上午 11:00 ~ 12:00(睡眠前)及患者晨起 20 ~ 30 分钟内(睡眠后)采用相干光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进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测量。
结果:睡眠前黄斑中心小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23.00 ± 19.98)μm,睡眠后黄斑中心小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为(134.25 ± 19.92)μm。睡眠后黄斑中心凹厚度比睡眠前厚度增加(11.25 ± 9.04)μm,95% 可信区间为(8.98,13.5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9.878,P < 0.05)。
结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睡眠时的缺血缺氧可以导致黄斑视网膜的水肿增厚。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后并发浅前房的原因、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对在该院行复合小梁切除术的 267 例(302 眼)青光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观察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治疗、预后情 况。结果:302 眼中有 43 眼出现浅前房(1424%)。 术后滤过过强、滤过口渗漏,脉络膜脱离及睫状环阻滞是浅前房的主要原因,浅前房发生后给予保守或手术治疗,43 眼前房均恢复正常。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术中控制滤过率,合理应用丝裂霉素可减少浅前房的发生;术后密切观测前房、眼压和滤过情况,及早对浅前房进行干预可明显改善预后。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行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 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眼行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 146 例(232 只眼) 。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术后随访的3年时间发生。所有眼均进行了详细的眼科检查, 包括: 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检查、A 超眼轴长度测量。结果: 15 只眼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6.4%) , 均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进行视网膜复位。从白内障手术到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平均时间为10 ± 9 个月(0.5~32 个月) 。视网膜脱离经手术治疗后视力为手动 /10 cm~0.06, 12 只眼(80%) 最终视力低于白内障术前。术中后囊膜破裂与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显著相关 (P < 0.01) , 60%(9/15) 的视网膜脱离患者术中发生了后囊膜破裂。结论: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并发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为 6.4%, 其预后差。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患者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更高, 对术中后囊膜破裂患者需密切随访。
目的:分析玻璃体腔注射术后眼内炎的发生并总结原因,旨在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2010年9月至2019年11月行玻璃体腔注射术的421例患者(973眼)的术后1 d、1周、1个月的随访资料。归纳注射药物种类、注射病因、患者全身病史,总结术后眼内炎的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玻璃体腔注射术安全性高,但严重并发症眼内炎(0.41%)仍偶有发生。4例眼内炎患者中2例为Irvine-Gass综合征患者行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后,1例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行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后,1例为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后。其中曲安奈德引起的眼内炎(1.99%)明显高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引起的眼内炎(0.12%)。结论:严格按照操作指南操作,当针对高血压老年群体尤其是Irvine-Gass综合征患者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时尤其防范眼内炎的发生。
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是一种罕见的、病因不明的、可能由免疫介导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本文分析1例8岁的男性患者,因左眼无痛性上睑下垂、影像学提示双眼泪腺占位、血象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及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E,IgE)水平升高、病理提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被最终诊断为累及双侧泪腺的KD。行左眼眶肿物切除术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期间未见复发。
目的:对儿童癔症性视力障碍的病因进行分析,比较试镜与人工泪液给药治疗的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10月至2020年10月以“癔症性突发视力下降”于深圳市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36例患儿,其中男16例,女2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镜组与人工泪液给药组。两组在治疗过程中都辅以语言暗示。两组治疗的首次有效率采用SPSS17.0软件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儿童癔症性视力障碍的发病原因,提出诊断要点和防治对策。结果:在辅以语言暗示的前提下,试镜组人工泪液给药组治疗方案的首次有效率分别为94.4%、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关病因分析中,学习压力相关的有20例,占55.6%,包括成绩下降、逃避考试、因成绩受到家长或老师的训斥,甚至体罚。家庭变故13例,占36.1%,父母离异为主要原因。留守儿童不愿返乡、同学纠纷、校园霸凌以及外伤等为其他原因。结论:试镜加语言暗示比人工泪液加语言暗示更能有效提高癔症性视力障碍的首次治疗有效率。学习压力、家庭变故相关因素为癔症性视力障碍的最常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