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眼部电流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ES)在不同方向的研究中逐渐揭示了其在多种视网膜疾病中的潜在治疗价值。其中,经角膜电刺激(transcorne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能对视网膜、视神经、眼底血管及其相关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TES能够改善视力,在保护感光细胞和减缓疾病进展方面显示出积极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还能够在不损伤眼球的情况下调节大脑中的神经元活动,为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该文对近年来TES在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视网膜血管病、青光眼以及视神经病变等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TES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无需手术的辅助治疗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全面的TES研究概述,并深入探讨其在眼科学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然而,TES治疗的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同时,未来研究还应关注TES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的效果,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之一,是不可逆性致盲的眼病。根据其病程可分为根据其病程可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其中还包括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全科医师需要检测量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和眼压,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评估眼前节以及眼底检查来评估眼部整体情况。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对改善预后很重要。需要重视餐前、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代谢记忆,一线降血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调脂药物首选他汀类,而非诺贝特有额外的视网膜保护作用。干预生活方式,宣教,早期发现也同样重要。全科医师需要进行眼底筛查和评分,及时转诊至眼科治疗。眼科治疗包括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玻璃体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注射术。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以广泛的脉络膜视网膜异常为特征,包括脉络膜血管扩张及其引发的弥漫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和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常累及黄斑区,引起视功能损害。传统观点认为其可能由急性CSC演变而来,但近期研究显示两者在临床上存在明显差异。其病情反复、迁延,预后较差。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超广角成像和en face重建成像等新多模式影像(MMI)技术的出现和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的发展,更多有意义的cCSC影像学特征不断出现。文章详细介绍了cCSC在眼底成像、眼底自发荧光(FAF)、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和OCTA等影像技术中的表现,并探讨了人工智能在识别CSC分类及其OCT 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的应用。不同影像技术在cCSC的诊断和研究中各有优势,如FAF可能是评估疾病进展及变化的有效手段,OCT可更直观地观察视网膜结构的改变,FFA是识别渗漏点的重要检查手段,而OCTA可能是评估脉络膜微循环的的最佳手段等。这些MMI研究进展为深入了解cCSC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巨噬细胞样细胞(macrophage-like cells, MLC)指起源、功能与巨噬细胞类似的免疫细胞,包括小胶质细胞、玻璃体细胞及巨噬细胞。将en face OCT显示层面设置在视网膜表明即可观测到视网膜表明的 MLC(epiretinal MLC, eMLC),随后利用ImageJ软件即可对细胞进行提取和量化。研究表明,eMLC在炎症情况下均可出现细胞募集及活化现象,但在不同眼底病中各具特点。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视网膜缺血缺氧性疾病中,eMLC密度越高,黄斑水肿可能越严重。此外,eMLC密度更高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抗VEGF疗效更差,视力预后不佳,提示基于en face OCT的eMLC不仅可用于评估视网膜炎情况,而且还能充当提示疾病疗效及预后的标志物。在葡萄膜炎等免疫炎症性疾病中,en face OCT亦可观测到eMLC密度、形态等改变。白塞病葡萄膜炎患者视网膜血管渗漏程度与eMLC密度相关性强,故eMLC密度可充当无创评估视网膜血管渗漏程度的新指标。然而,目前提取和量化eMLC的方法及标准不统一,降低了各研究间的可比性。因此,亟需制定统一的操作规范和评估标准。此外eMLC 所代表的具体细胞类型及功能仍需进一步探究。未来,研究者可以利用en face OCT对眼底炎症地进行无创评估。基于en face OCT的eMLC还能作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的桥梁,为揭示疾病的致病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作为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导致工作年龄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血糖变异性(glycemic variability, GV)指血糖波动的程度。最新研究表明,GV与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状况和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该文综述了GV对DR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GV是指血糖水平在高点和低点之间波动的不稳定状态,分为长期GV和短期GV。长期GV主要通过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 PPG)和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评估,短期GV则通过血糖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低血糖指数(low blood glucose index, LBGI)等指标量化。研究表明,GV是糖尿病大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重要风险预测因子,与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梗死、脑卒中、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密切相关。在DR方面,GV可能是其进展的风险因素,高GV会加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内皮功能障碍和新生血管生成,从而促进DR的发展。治疗策略包括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药物干预(如基础胰岛素、阿格列汀等)、合理饮食和运动等,这些方法可改善GV,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目的:探讨出血型视网膜大动脉瘤及合并症的红外光反射成像(infrared light reflection, IR)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的影像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0年2月—2024年6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确诊的出血型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35例35眼,所有眼均行IR联合FFA检查,其中10眼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分析视网膜大动脉瘤及其合并症的眼底影像学特点。结果:IR检查显示34眼视网膜大动脉瘤体呈囊状反射光。FFA检查显示27眼视网膜大动脉瘤呈囊样强荧光,此外,FFA检查还发现5眼伴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1眼伴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FFA组在视网膜大动脉瘤检出率低于IR组(P <0.05)。在10眼出血型视网膜大动脉瘤中,IR组和ICGA组在视网膜大动脉瘤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IR检查对于出血型视网膜动脉瘤的检测可等效于ICGA检查,IR联合FFA检查适合于出血型视网膜大动脉瘤及合并症的个体化诊断。
目的:探讨白塞病性葡萄膜炎(Behçet's uveitis, BU)并发视盘新生血管(neovascularization of the optic disc, NVD)和(或)视盘以外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elsewhere, NVE)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9月就诊的BU并发NVD和(或)NVE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眼底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 FFA)、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和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CT angiography, OCTA)。并分析NVD和(或)NVE面积与患眼的改良的眼后段炎症评分以及视网膜血管渗漏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7例患者(30只眼),年龄为(27.70±12.58)岁,男女比例约为1:1。3例(11%)患者双眼并发NVD和(或)NVE;25只眼(83%)存在NVD:17只眼(57%)仅有NVD;8只眼(27%)存在NVD和NVE。仅2只眼(7%)存在视网膜无灌注区,7只眼(23%)同时发生玻璃体积血。FFA眼后段炎症评分为(20.93±4.37)分。FFA血管渗漏评分为(7.57±1.25)分。NVD和(或)NVE面积与眼后段炎症评分(rs = 0.403,P = 0.027)及视网膜血管渗漏评分(rs = 0.518,P = 0.003)均呈正相关。FFA与OCTA在检测NVD和NVE上表现完全一致(κ= 1.0)。结论:BU并发NVD和(或)NVE并不罕见,以NVD为主,绝大多数与视网膜无灌注不相关,可能由BU炎症诱发。
目的:探讨不同病变阶段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脉络膜血管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2000年1月至2015年4月诊断为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患者226例(452眼)的眼底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重点分析总结脉络膜血管情况。结果:31例(62眼)病变前期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动脉期脉络膜血管及视网膜血管充盈正常,未出现充盈延迟或缺损现象。25例(50眼)病变早期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动脉前期可见脉络膜背景荧光显示,部分脉络膜毛细血管未同时充盈,动脉期时上述部分完成充盈。106例(112眼)病变中期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动脉期出现部分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区,仅能看到残存的粗大脉络膜血管,随造影过程的进展,此区域并未出现充盈,即呈现永久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充盈缺损。64例(128眼)病变晚 期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广泛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区,其间可见残存的脉络膜粗大血管,至造影晚期均呈现充盈缺损,萎缩区边缘随造影过程呈强荧光表现。结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显示脉络膜血管萎缩变化情况,这一指标可作为反映不同病变阶段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病情进展变化的重要依据。
目的:探讨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不同病变阶段的眼底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中心性晕轮状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患者眼部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分析不同病变阶段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征,总结该病发展转归的临床规律。结果:I期:眼底彩色照相:黄斑区轻度色素紊乱,可累及或未累及中心凹。FFA示:中心凹附近高荧光,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萎缩面积及程度尚不足以透见下方粗大的脉络膜血管。II期:眼底可见一类圆形的低色素区域,荧光造影可见与眼底彩照对应的高荧光区,随造影过程延长可见萎缩区荧光素渗漏。III期:黄斑区萎缩灶外围边界模糊,其中可见一部分边界清晰、稳定的完全萎缩灶。FFA:萎缩灶内边界清晰的部分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及脉络膜完全萎缩,周边在造影晚期可见未完全萎缩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区域。IV期:黄斑区边界清晰的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灶,黄斑中心凹累及。FFA可见与眼底像相对应的脉络膜萎缩灶,其中可透见粗大的脉络膜血管。周围部分未见活动性荧光素渗漏,病变稳定。结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能反映的脉络膜萎缩程度是不同阶段病变阶段的主要指标。
3位国际视网膜专家在中山眼科中心(Zhongshan Ophthalmic Center,ZOC)眼底病中心进行临床查房并讨论了4例具有挑战性且不寻常的视网膜病例:1)VHL病合并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的11年 随访观察;2)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或微脉冲激光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观察;3)视神经缺陷儿童的诊断与治疗;4)合并虹膜晶状体脉络膜缺损的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的治疗选择。通过讨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四例视网膜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及其与全身疾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