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后阻滞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眼球后方的肌锥内,通过阻断鼻睫神经、动眼神经和睫状神经节,达到镇痛,限制眼球运动和降低眼内压的作用。现代球后阻滞技术是内眼手术眼球制动与麻醉的“金标准”,也是最常用的眼部区域阻滞方式。虽然与该技术相关的并发症少见,但可危害视力甚至危及生命。本专家共识介绍了球后阻滞的应用范围,系统描述了支配眼球运动与感觉的神经解剖、球后阻滞的安全性、操作方法、常用药物、禁忌证和并发症的处理等,为此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目的:调查临床医学5年制本科生对见习教学的满意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匿名线上问卷调查,向中山大学2019级临床医学5年制4年级的结束所有临床科室见习的本科生发放见习满意度问卷。结果:共有75人完成了问卷调查。在最满意的见习课程中,眼科学见习满意度最高(39人,52%),其次是外科学(18人,24%)和内科学(7人,9.33%)。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综合得分排名前5位的选项分别是“A课程设置合理,临床见习重点突出”“B见习小课授课水平高”“C师资配备好,小组教学”“D临床资源丰富,利于见习教学”以及“E教学方法先进,方式灵活多样,新型教学形式丰富”。在选择排序第一(B 33.33%,A 25.86%,E 21.15%)和第二(E 26.92%,B 24.56%,A 24.14%)的影响因素时,前三位的选项均为A、B、E,学生对见习课程设置、见习小课水平和见习教学方式、方法非常重视。在学生从事眼科专业的意愿方面,5人(6.67%)表示非常愿意、32人(42.67%)表示有可能今后从事眼科专业,二者比例合计与眼科学获得最满意见习课程的比例非常接近。结论:见习课程设置、小课授课水平以及见习教学的方式、方法是见习教学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见习的满意度对学生的职业导向具有一定的影响。
目的:探讨眼底外科医护一体组团合作模式在管理眼底病日间手术患者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6月进行日间手术的582例眼底病患者为对照组,2023年1—6月进行日间手术的633例眼底病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研究组采取实施医护一体组团合作管理模式进行全流程患者管理。使用χ2检验和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护理知识健康教育知晓度、满意度、出院24 h内眼科急症就诊率、出院24 h内随访率、护士职业获益感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47,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05,P<0.05);研究组患者出院24 h内随访率为100%,对照组为9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73,P<0.05);研究组患者出院24 h内眼科急症就诊率0.94%,对照组为1.8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51,P=0.222);实施后护士职业获益感分值高于实施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637,P<0.001)。结论:医护一体组团合作管理模式进行眼底外科日间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全流程管理,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提高眼底外专科日间手术患者的依从性,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护士职业获益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为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主要由糖尿病引起的机体代谢紊乱导致。而然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患者通过单纯控制血糖以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所取得效果不甚理想,一些其他因素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并发高脂血症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胆固醇代谢异常是诱发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胆固醇代谢异常通过减弱肝脏X受体,导致胆固醇在视网膜上不断积累,降低视网膜血管内皮功能,从而造成视网膜缺血、缺氧环境的形成,又可通过增加炎症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使原本病态的糖尿病视网膜血管变得更加脆弱,该文总结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因素,对比分析当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治疗手段,通过分析胆固醇逆向转运(cholesterol reverse transport,RCT)途径转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影响,发现降低高血脂可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愈率,这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防治工作提供新思路。
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又称Graves眼病,是与甲状腺疾病密切相关的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眼球突出是TA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也是临床上多数患者就诊的原因。眼球突出一方面会影响美观,另一方面可因眼睑闭合不全导致暴露性角膜炎或因眼眶压力增大导致压迫性视神经病变。眼眶减压术用于重度TAO已有过百年历史,从最早经外眦皮肤切开的传统外部切口入路进行骨性眼眶减压及脂肪减压到内镜下经鼻入路眼眶减压术,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已得到肯定。术后复视是眼眶减压术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眼眶减压术的发展,其越来越多地用于美容目的以矫正眼球突出。然而术后的新发复视仍然是困扰众多相关眼科医疗工作者的难题。近年来,多项研究对术后新发复视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并由此对眼眶减压术进行改良,在对术后新发复视的减少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该文对眼眶减压术后新发复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促进专科医生更精准地开展TAO的手术,进而提高手术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及手术满意度。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一种发生在黄斑区的退行性变,其中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AMD)以黄斑区新生血管为主要病理特征,是导致老年人视力受损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视网膜下纤维化是wAMD最常见的自然后遗症,可导致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受损,导致不可逆转的中心视力丧失。多种基线特征被发现是视网膜下纤维化的危险因素,可用于预测早期视网膜下纤维化的发生。迄今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抗纤维化治疗方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 growth factor, anti-VEGF)治疗是wAMD的一线治疗方案,该治疗方法不能改善视网膜下纤维化,但及时启动治疗可能有助于预防或延缓纤维化的进展,目前多种靶向分子药物正被研发用于抗纤维化的治疗。该文综述了wAMD视网膜下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及意义、预测纤维化形成的基线特征、基本发病机制及潜在的抗纤维化治疗方法,旨在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 是一种由骨髓细胞肿瘤性增殖引起的罕见疾病,多见于儿童。LCH临床表现多样,以骨骼受累最常见。该文报道了一例儿童颅眶沟通LCH,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患儿右侧眉弓处类圆形穿凿样骨质破坏,通过手术切除病灶,送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同时选择通过3D打印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材料修补颅眶缺损部位,PEEK材料匹配度高、安全性好,改善患儿预后,提升患儿生存质量。
Terson综合征又称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玻璃体积血综合征,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眼科疾病。患者多因颅内出血而存在意识障碍、沟通困难,极易漏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该文报道了一例30岁男性患者,因弥漫蛛网膜下腔出血,突发昏迷,于发病1个月后出现双眼视物模糊,最终确诊为双眼Terson综合征,并行双眼玻璃体切割术及右眼视网膜前膜剥膜术治疗。术后54 d,患者左眼视力由指数/5 cm恢复至矫正视力0.3。术后19 d,患者右眼视力由手动/20 cm恢复至矫正视力0.12。
患者,男性,1岁9个月。以“发现右眼上、下眼睑肿物25 d”首诊于眼科,要求切除,但经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多发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且全身骨骼多处出现溶骨性改变,不符合切除指征。给予多次全身化学治疗后眼部肿物明显变小。该例诊治提醒眼科医生,眼部肿物可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不可盲目切除,必要时做进一步检查。术中切除物均建议行病理活组织检查,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