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能驱动GFP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中特异性表达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系。方法: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建立Brn3b-GFP敲入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系(Brn3b-GFP ESC),利用3D培养将其诱导成视网膜类器官检测GFP表达的细胞特异性,再用流式细胞分选富集GFP阳性RGC,采用玻璃体腔注射的方式将GFP阳性RGC移植到健康小鼠和NMDA损伤模型小鼠眼中探索该细胞的应用价值。结果:Brn3b-GFP ESC经3D视网膜诱导培养后在RGC中特异性表达GFP,将这些GFP阳性RGC移植到两种小鼠中2周后能在所有视网膜内观察到GFP阳性细胞存活,且均能观察到有供体RGC整合到宿主视网膜RGC层。结论:本研究建立了RGC特异的报告基因干细胞系Brn3b-GFP ESC,通过将该细胞系诱导成视网膜类器官进而获得的GFP阳性RGC移植后能够整合进宿主视网膜。该细胞系的建立将为青光眼及相关疾病提供重要的研究手段和工具。
视网膜疾病大多以周边视网膜病变为首要表现,后者的早期诊断、监测对于视网膜疾病的治疗及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传统眼底成像技术仅能提供20°视网膜的可视范围,即便使用蒙太奇拍摄技术,也只能采集部分眼底范围。目前眼底成像技术已步入最新的超广角时代,其所提供的眼底视野至少可达200°,并且基于该技术的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其血管造影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对于诊断及评估视网膜疾病发挥重要作用,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及视网膜脱离等。本文将从超广角成像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国内外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及研究提供指导意义。
白内障作为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是全球第一位致盲眼病,目前尚无药物能够治疗,手术是唯一有效的办法。随着现代眼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设计和功能的更新升级,人们对视觉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已经从单纯的复明手术转变为个性化的屈光手术。为满足不同需求的患者术后获得较好的视觉质量,IOL经历了从单焦点到多焦点、球面到非球面的发展,还有散光型IOL和各类功能性IOL的临床应用,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充分了解不同类型IOL的优势和特点,根据患者自身眼部情况、日常用眼习惯以及需求,个性化地选择IOL植入对视觉质量的恢复和满意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针对不同类型的IOL,从设计与分类、术后临床效果及适应人群进行综述,为IOL的选择提供指导建议。
本文根据上海鹰瞳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产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图像辅助诊断软件》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原CFDA)历时两年半的上市前创新申报与注册申报经历,介绍了人工智能类医疗器械产品的产品研发、注册申报流程及相关重点难点,并且列明了在整个过程中需要遵循和参考的法律法规,为此类产品的上市前注册工作提供参考。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主要由角膜和晶状体构成的屈光系统和视网膜构成的视觉神经系统2个部分构成。眼睛各组织的发育和功能异常都可影响视功能,甚至致盲。现有的致盲眼病的治疗方式均存在各自瓶颈问题,新的诊治方法亟待开发。近年来,得益于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学的发展,结合现有眼各组织的发育理论知识,研究者们利用多种来源的干细胞在体外成功诱导出具有组织特异结构和功能的眼类器官。眼类器官研究为利用干细胞研究眼组织发育和眼病发病机制、药物筛选以及替代治疗创造了新机遇,将干细胞治疗眼病的转化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平台。本文将对现有眼类器官的技术发展及应用进行综述。
目的:观察盐酸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眼睑肿物刮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盐酸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小儿眼睑肿物刮除术麻醉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择期行眼睑肿物刮除术的70例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5例。A组采用七氟烷联合丙泊酚复合麻醉,B组采用盐酸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复合麻醉。记录两组患儿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复苏总时间;监测麻醉前、麻醉后5 min、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后患儿血流动力学及呼吸频率变化;记录两组患儿苏醒后即刻、返回病房即刻的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量表(Children’s Hospital of Eastern Ontario Pain Scale,CHEOPS)疼痛评分、躁动评分、恶心呕吐评分。结果: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水平、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苏醒时间、复苏总时间均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患儿苏醒后即刻及返回病房即刻CHEOPS疼痛评分、躁动评分、恶心呕吐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另外,B组患儿术后出现恶心呕吐概率低于A组(P<0.05)。结论:盐酸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应用于小儿眼睑肿物刮除术麻醉,能提供良好麻醉镇痛效果,降低躁动反应和恶心呕吐的发生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发展迅猛,尤其在眼科领域,成果显著,极大地提高了相关影像数据的诊断效率,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进展。然而,大多数AI的应用都集中于成人眼病,在婴幼儿眼病方向的研究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婴幼儿眼部影像数据采集配合度低,部分影像设备应用受限,且相关领域专业眼科医生数量匮乏。然而,婴幼儿期是视觉发育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出生缺陷早期筛防诊治的重灾区,对患儿的视觉发展具有长远且重要的影响,亟需AI相关产品提高婴幼儿眼病筛查效率,缓解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本文将对近年AI在婴幼儿眼病领域的研究应用现状、进展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