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状体脱位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也是晶状体手术中的难点。笔者从既往研究中得到启发,在充分论证了可行性与安全性后原创性地提出了植入性囊袋拉钩技术。经过临床应用与随访,发现该技术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最大可能地保留完整的晶状体囊袋,实现人工晶状体的囊内植入,同时笔者也对其设计与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良。该文就植入性囊袋拉钩的设计、原理、可行性、适应症以及操作细节等进行详细介绍。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囊袋上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治疗球形晶状体(microspherophakia,MS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至 2020年6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进行治疗的MSP患者37例(37眼),随机分为两组,纳入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囊袋上巩膜缝线固定IOL植入术(supra-capsular and scleral-fixated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SCSF-IOL)的MSP患者20例(20眼)和行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改良型囊袋张力环植入术(transscleral-fixated modified capsular tension ring and in-the-bag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MCTR-IOL)的MSP患者17例(17眼),观察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术前均有改善(P<0.001),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两组的IOL倾斜度相当(P=0.216)。预防性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在SCSFIOL术后1周至1个月进行。在SCSF-IOL组,2眼(10.00%)需要重复激光治疗,1眼(5.00%)出现囊口偏心。后囊膜混浊是MCTR组最常见并发症(6眼,35.29%)。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IOL脱位、继发性青光眼和视网膜脱离。结论:SCSF-IOL是治疗球形晶状体的简单易行的手术方式,疗效与MCTR-IOL相当。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是预防SCSF-IOL术后囊袋并发症的必要手段。
眼睛由屈光系统和视觉神经系统两大部分构成,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眼部各组织的发育或功能异常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目前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或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探究眼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手段,但上述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体外细胞培养不能完全反映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特征,而动物模型的物种和遗传背景具有异质性。近年来,随着原代组织、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体外三维结构类器官和器官微流控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构建出了与在体器官的结构、功能更为相似的器官克隆模型,能够提供更敏感、定量、规模化的表型分析,更好地应用于眼的发育、生理结构、疾病机制、个性化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目前,眼科的微流控器官芯片与类器官技术在角膜、晶状体、泪腺、视网膜结构发育和疾病模型均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目的:检索并总结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部用药规范化护理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护理循证方法提出实践问题,按照循证证据检索数据库的“6S”分类模型,检索有关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眼部用药管理的所有证据资源类型,包括临床指南、最佳实践信息册、证据总结、系统评价和专家共识等。由2名循证护理研究员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独立评价并进行证据的归纳总结。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包括4篇指南、3篇证据总结和5篇系统评价;汇总了19条有关开角型青光眼眼部用药管理的最佳证据,包括滴眼技术指导、依从性管理和信息提供3个方面。结论:总结开角型青光眼眼部用药管理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医务人员管理患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以达到患者规范用药、控制眼压和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盲在内的视觉损伤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威胁社会经济生产活动,是涉及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弱视作为幼儿期起病的主要视觉障碍性疾病之一,是致使青少年低视力的首要因素,影响青少年自身学业和心理健康,增加致盲风险,故做好弱视的预防及康复工作刻不容缓。通过梳理研究发现,国内外对弱视的传统治疗方法有遮盖疗法、屈光矫正、压抑疗法等,知觉学习、视功能训练、电子视频游戏、针灸等则是近年逐渐新兴起并被广泛运用的弱视康复治疗方法,近年来关于年龄对弱视康复治疗影响的相关研究也较多。通过整理前人研究成果,提出建立儿童青少年视力档案、建立五位一体弱视康复治疗布局模式、进行联合临床治疗青少年弱视的对策,以期为青少年弱视提供康复治疗手段参考和选择,促进青少年弱视康复治疗眼健康事业发展。
目的:探讨督导式教学门诊在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具体实践和教学效果。方法:通过合理排班、限制号源等措施设立每周固定的督导式教学门诊时间,安排老师和学员出诊;在教学门诊开展4个月后,通过问卷调查和临床技能考核的形式采集反馈意见并评估教学效果。 结果:共有16名老师和8名学员参加了督导式教学门诊,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00%的带教老师和学员认可该教学模式,参加过教学门诊的学员临床技能考核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 =3.631, P<0.05)。结论:督导式教学门诊应用于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有实际可行性,并可以提高学员的临床技能水平。
近年来,使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对临床大数据及图像进行分析,对疾病做出智能诊断、预测并提出诊疗决策,AI正逐步成为辅助临床及科研的先进技术。生物样本库作为收集临床信息和样本供科研使用的平台,是临床与科研的桥梁,也是临床信息与科研数据的集成平台。影响生物样本库使用效率及合理共享的因素有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均衡、获取的临床及检验信息不完全、各库之间信息不对称等。本文对AI和区块链技术在生物样本库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场景进行探讨,展望大数据时代智能生物样本库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方向。
当下,我国眼科的发展存在失衡现象,大城市与农村及偏远地区在眼科相关诊疗设施水平、诊疗技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仍需探寻新的智能诊疗模式以解决失衡问题。由于眼球是唯一可以直接观察人体血管和神经的器官,眼部可反映其他脏器的健康状态,部分眼科检查的医学图像可对眼部疾病做出诊断等特点,眼科开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具有独到的优势。此外,人工智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跨时间空间传递信息的精准度及效率。人工智能在眼科及远程信息传递的优势为解决眼科发展失衡状况提供了助力。本文从眼科人工智能在眼科远程医疗相关应用的角度,主要分析并总结当下我国人工智能在眼科相关疾病远程医疗中的发展程度、所具优势以及存在问题,并讨论眼科人工智能在远程医疗的应用展望。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眼部及视觉功能障碍是PD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进一步影响其生活质量。已有研究表明PD患者视网膜内存在多巴胺浓度的减少以及α突触核蛋白的沉积。目前,PD仍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工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显示视网膜各层微细结构及微血管的异常,应用该技术研究者发现PD患者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黄斑区视网膜的厚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薄,视网膜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丛的毛细血管密度和复杂性下降。进一步研究者应用该技术在PD临床应用中进行了探索,并发现其可用于检测早期PD中发生的病理变化,反映疾病的病程及严重程度,并且在鉴别诊断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总而言之,视网膜相关检测可能成为评估PD患者脑病理严重程度的指标,并且帮助疾病诊断和监测疾病的进展,不过这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重复研究以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玻璃体腔注药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常见慢性眼底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凭借其治疗量大、操作流程化、实施简便,已成为眼科临床常规诊疗项目。基于《“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要求,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上,优化治疗流程,提升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的就诊体验和治疗效果。同时,广东省将有望承接越来越多港澳的眼病患者,需要建立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省注药标准。因此,在广东省医学会的领导下,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联合广东省内其他21所医疗机构共同起草,通过函审、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共邀广东省内35名权威专家进行多轮会审,在参考国内外玻璃体腔注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眼科现状,共同讨论最终确定了本标准。本团体标准系统地描述了玻璃体腔注药的基本要求、适应证与禁忌证,制定了全新的玻璃体腔注药标准操作流程及其质量控制标准,并且介绍了并发症或不适的预防及处理,为广东省各级具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所开展的玻璃体腔注药的临床应用以及质量评估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