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盘倾斜综合征(tilted disc syndrome, TDS)是一种以视盘形态和位置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先天性眼底异常。其典型表现为视盘呈椭圆形、向下或向鼻侧倾斜,并伴随着周围脉络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发育异常。这些解剖结构的改变对患者的视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可能导致一系列眼部并发症的发生,如视盘旁高反射卵圆样团块状结构、脉络膜血管病变以及黄斑区病变等。在TDS的诊断过程中,通常依赖于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以及视野检查等多种方法的结合,以全面评估视盘的形态和功能。尽管TDS的研究已有多年,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现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发育异常以及环境因素可能在TDS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TDS与其他眼部疾病之间的关系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例如近视性视盘倾斜、视盘水肿、青光眼、视神经肿瘤等疾病在临床上常常需要与其进行鉴别诊断,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准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文章旨在全面回顾TDS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生理机制、相关视功能异常、诊断方法以及相关并发症,以期使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疾病的特征和机制,从而为患者的临床管理和治疗方案提供更为全面的指导。
目的:探讨出血型视网膜大动脉瘤及合并症的红外光反射成像(infrared light reflection, IR)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的影像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0年2月—2024年6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确诊的出血型视网膜大动脉瘤患者35例35眼,所有眼均行IR联合FFA检查,其中10眼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ICGA)检查,分析视网膜大动脉瘤及其合并症的眼底影像学特点。结果:IR检查显示34眼视网膜大动脉瘤体呈囊状反射光。FFA检查显示27眼视网膜大动脉瘤呈囊样强荧光,此外,FFA检查还发现5眼伴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1眼伴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FFA组在视网膜大动脉瘤检出率低于IR组(P <0.05)。在10眼出血型视网膜大动脉瘤中,IR组和ICGA组在视网膜大动脉瘤检出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IR检查对于出血型视网膜动脉瘤的检测可等效于ICGA检查,IR联合FFA检查适合于出血型视网膜大动脉瘤及合并症的个体化诊断。
目的:对比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联合或不联合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dexamethasone intraveal implant, DEX)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 IMEM)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2022年1月—2023年6月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被诊断为IMEM(Gass 2期)并行PPV联合phaco+IOL植入的患者49例(49只眼)。根据其治疗方案分为非联合注射DEX组(25例共25只眼)及联合注射DEX组(24例共24只眼)。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平均神经节细胞层(ganglion cell layer, GCL)厚度,椭圆体带(ellipsoidal zone, EZ)完整性。使用OCTA测量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 SCP)、中心区域血管密度(vessel densities, VDs)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 FAZ)面积。使用非接触性眼压计测量患者眼压。随访至术后6个月,记录上述指标,其中BCVA及CMT随访至1年。使用SPSS 2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 χ2检验等)。使用重复测量方差检验分析各项指标的时间差异及交互差异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CMT、平均GCL厚度、EZ完整性、VDs、FAZ面积及联合注射DEX与BCVA的相关性。
结果:本研究两组间性别、年龄、眼压及术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均能改善黄斑区结构、功能及微循环障碍,术后的BCVA在两组患者中均较术前有所改善,且持续至术后6个月,CMT的变化趋势同BCVA有高度一致性,而平均GCL厚度于术后3个月时开始恢复,而SCP中心凹VDs及FAZ面积于术后6个月时才有明显恢复,两种术式术后以上各指标均具有时间差异及交互差异性(P≤0.015),且6个月内联合注射DEX组表现更佳(P=0.036)。相较于非联合注射DEX组,只有联合注射DEX组在术后6个月时,EZ完整性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但随访至1年时,两组之间BCVA及CM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9)。术后6个月内BCVA的改善与术后6个月的CMT、平均GCL厚度、SCP中心凹VDs、FAZ面积的改善及EZ完整性及是否注射DEX与术后6个月内BCVA的改善均有相关性。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眼内炎、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眼部或全身严重并发症。
结论: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内注射DEX治疗相较于非联合注射DEX治疗组在6个月内疗效更佳。联合单次注射DEX治疗方案与非联合注射DEX治疗方案相比,在手术1年后对BCVA及CMT的改善无明显差异。
目的:探讨白塞病性葡萄膜炎(Behçet's uveitis, BU)并发视盘新生血管(neovascularization of the optic disc, NVD)和(或)视盘以外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 elsewhere, NVE)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4年9月就诊的BU并发NVD和(或)NVE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眼底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 FFA)、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和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OCT angiography, OCTA)。并分析NVD和(或)NVE面积与患眼的改良的眼后段炎症评分以及视网膜血管渗漏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7例患者(30只眼),年龄为(27.70±12.58)岁,男女比例约为1:1。3例(11%)患者双眼并发NVD和(或)NVE;25只眼(83%)存在NVD:17只眼(57%)仅有NVD;8只眼(27%)存在NVD和NVE。仅2只眼(7%)存在视网膜无灌注区,7只眼(23%)同时发生玻璃体积血。FFA眼后段炎症评分为(20.93±4.37)分。FFA血管渗漏评分为(7.57±1.25)分。NVD和(或)NVE面积与眼后段炎症评分(rs = 0.403,P = 0.027)及视网膜血管渗漏评分(rs = 0.518,P = 0.003)均呈正相关。FFA与OCTA在检测NVD和NVE上表现完全一致(κ= 1.0)。结论:BU并发NVD和(或)NVE并不罕见,以NVD为主,绝大多数与视网膜无灌注不相关,可能由BU炎症诱发。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是眼底疾病诊疗不可或缺的检查技术。虽然开展已有半个世纪,但临床工作者在FFA操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安全性和结果同质性仍有不少顾虑和问题,同时缺乏相关指南和共识可供参考。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眼影像学组专家就FFA操作规范达成本共识,就开展FFA的条件和配置、适应证和禁忌证、检查前准备、检查操作程序、不良反应及处理、造影后患者告知和处理、造影报告等方面为FFA临床操作工作者提供建议和指导,以期在临床实践中获取良好眼底影像、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检查质量效率。
“六要素,三个一”是眼底影像基础阅片工作中进行眼底疾病临床创新性研究的模式要点,即在眼底阅片过程中捕捉到1个异常的病例后,通过积累病例、提炼特征、文献检索、寻同查异,进而扩展到1组病例,最后通过思辨创新,提出或完善1种新的疾病或疾病表征。近二十年来,在此模式的指导下,团队在眼底疾病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些原创性的成果:比如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认识及其在国人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发病比例第一,提出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病灶国际分期和命名新亚型,年龄相关的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晚期散在弱荧光点揭示潴留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的发病机制,发现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是登革热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最大的持续性鳞状黄斑病变的病例系列中明确病灶层次等创新性成果。“六要素”框架规范眼底影像研究流程,强调研究过程的严谨性与渐进性,且多次循环后衍生发散出更多研究线索和思路,极大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三个一”路径体现了研究的层次性,从个体现象(点)到群体规律(线),最终构建疾病认知的立体网络(面);指导眼底异常影像征象、罕见病、新病种研究,加速疾病谱系完善。以“六要素”为纲,以“三个一”为略,将继续推动眼底疾病临床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目的:观察改良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和特点。方法:118 例白内障患者的118 只眼,随机分为2 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组58 只眼与改良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组60 只眼。对比观察两种术式并发症及术后视力。结果:改良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自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并发症、近远期术后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改良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手术成本低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且学习曲线短。结论:改良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适合在基层医院的白内障治疗中推广。
泪道肿瘤是比较罕见的泪道疾病。文献报道有超过55%的泪道肿瘤为恶性肿瘤,如果肿瘤不能完全切除或已经发生转移,可能会使复发率和死亡率增加。故临床上对表现为泪囊肿物的病例应详细检查,比如眼眶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必要时行增强扫描,有条件还可以进行泪道内镜检查,充分预估病情,设计合理的手术入路和切除范围。如肿物较大或病情复杂,经过皮肤或者鼻内镜下入路作单一切口不能完整切除,可以内外路联合手术,以获得良好的视野,对肿物进行充分的游离分离,进行合适的切除。文章汇报了通过皮肤切口联合鼻内镜入路完成的2例泪道肿瘤切除术,1例术后病理为良性的乳头状瘤,术后5个月时复查未见复发,长期观察;另一例为NUT癌,确诊后患者已经至肿瘤科接受了化学治疗。提示表现为泪囊肿物的病例在术前应完善眼眶影像学检查,怀疑为恶性肿瘤时应完善全身重要脏器的检查,以充分评估病情。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应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尽量完整切除。术后应长期随访,以早期发现复发和转移,及时治疗。
目的:分析先天性泪腺皮肤瘘伴异位泪腺的临床表现,总结其治疗方案。方法:采用病例研究与文献回顾方法,记录1例确诊为先天性泪腺皮肤瘘伴异位泪腺患儿的外观照片、泪道探查冲洗情况、泪腺瘘管数字减影检查、泪腺瘘管CT造影检查等结果。予患者行泪腺瘘管下段及异位泪腺切除+泪腺瘘管上段转位结膜囊吻合代泪腺导管术,术中切除的病变组织行病理检查,术后随访。以“泪腺瘘”、“异位泪腺”为检索词,在 PubMed、CNKI 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到相关文献共 25 篇。结果:患儿为男性,5岁,眼科检查于左眼上睑中外1/3处见直径约1 mm瘘口,瘘口皮肤凹陷并有簇状毛发生长,有透明液体从瘘口阵发性流出。泪器检查示左上睑皮肤瘘管开口朝外上方,瘘管探查从瘘口进针,瘘管先是内下方走行再向外下走行,在距皮面3.5 mm处有一软性抵抗,加压不能突破,冲洗液原路反流,无脓液或血性液体反流。左眼泪腺瘘管数字减影检查示左眼泪腺瘘管造影剂存留,瘘管深部存在扇形腔隙。泪腺瘘管CT造影结果显示左眼外侧泪腺高密度影。术后随访6个月,患儿左眼上睑切口愈合好,未见瘘管复发,转位的泪腺瘘管成功将泪液引流入上穹隆结膜囊内。结论:先天性泪腺瘘同时合并先天性泪腺异位和毛发异位者临床上罕见,术前详细检查和精确诊断对指导治疗很有帮助;在明确主泪腺是正常的情况下,完整切除异位的泪腺组织,并行泪腺瘘管转位吻合于上穹隆结膜囊代泪腺导管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泪器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眼科疾病,其诊疗过程复杂,治疗方法精细,涉及多种临床数据及影像资料。现有研究表明,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尤其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展,AI在泪器疾病的早期筛查、精确诊断和个性化治疗中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AI能够通过高效的图像分析、多模态数据融合及深度学习算法,提供更加精确的疾病识别和治疗方案,并且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定期监测和动态调整,提升治疗效果。然而,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复杂性、模型泛化能力的局限以及实时预测和动态调整的需求等,需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算法优化和跨学科合作来实现。文章对当前AI在泪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深入分析了AI技术在诊断与治疗中的优势与局限,特别强调了AI与新兴技术的结合在优化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方面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现有的挑战与技术融合策略,文章提出了AI在泪器疾病诊疗中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未来的研究者提供创新性的思路,为眼科领域的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泪器疾病的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