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医学专业学位硕士(专硕)研究生培养并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下的眼科专硕科研能 力现状,并提出提升科研能力的对策。方法:对哈尔滨医科大学三所附属医院眼科学76名不同年级 专硕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现状、阻碍科研学习的因素、科研训练意愿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目前 的培养模式下,专硕科研和临床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及临床学习任务繁重是科研学习的主要障碍。 结论:提出教学基地可以因需施教、提供多模式科研训练;强化临床诊疗培训为科研思维培养助 力;导师可以结合新时代发展背景优化科研选题策略、拓宽学生科研视野等措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眼科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拓展,目前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青光眼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内的多种常见眼病的诊疗中逐渐成为研究热点。AI使医疗资源短缺、诊断标准缺乏、诊疗技术水平低下的现状得到改善,为白内障的诊疗开辟了一条“新赛道”。本文旨在综述AI在白内障诊疗中的应用现状、进展及局限性,为AI在白内障领域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及推广提供更多信息。
目的:应用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S-OCT)的en face结构投射图研究玻璃体早期液化特征。方法:使用SS-OCT进行18 mm×18 mm 的容积(Cube)扫描,创建并分析健康未成年人(年龄5~18岁)70眼的系列玻璃体en face结构投射图。 结果:在未成年人中,视网膜前的玻璃体包含4种液化结构,分别为后皮质前玻璃体囊袋(posterior precortical vitreous pocket, PPVP)、视盘前Martegiani区(the area of Martegiani, AM)、血管前液化裂隙(prevascular vitreous fissures,PVF)和液化池(cistern)。所有研究眼均能检出PPVP、AM和PVF,其中22眼(31.4%)的PPVP和AM连通。41眼(58.6%)可检出液化池,且其年龄大于未检出液化池的个体(P =0.01),液化池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rs=0.315,P =0.008)。液化池的象限空间分布频率依次为颞上(90.2%)、鼻上(58.5%)、颞下(36.6%)、鼻下(24.4%),最常累及颞上象限(P<0.001)。 结论:PPVP、AM和PVF是健康人群视网膜前玻璃体早期液化过程中均出现的特征。液化池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最常出现在颞上象限,可能是年龄相关性玻璃体液化变性的结果。
先天性晶状体脱位(congenital ectopia lentis, CEL)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相关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是晶状体悬韧带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晶状体偏离正常解剖位置。随着病情的进展,CEL可引起高度屈光不正甚至弱视外,还可能导致继发性青光眼和视网膜脱离等严重的并发症。目前,手术仍是改善CEL患儿视觉质量及防治并发症的主要手段。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晶状体摘除术、前房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术、囊袋支撑装置联合IOL植入术及经巩膜IOL固定术等,这些手术方式各具特点,但目前最佳手术方式仍未有定论。既往大量文献表明,手术能够显著改善CEL患儿视力,但随着眼球的生长发育,CEL患儿术后屈光状态常出现近视漂移。此外,术后并发症如缝线暴露,IOL瞳孔夹持、IOL脱位、视网膜脱离等仍有可能发生,需要长期的严密随访。这些因素都使得CEL的治疗具有挑战性。为此,文章就CEL的手术方式、视力预后、术后屈光变化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占中低收入国家致盲病例的50%。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到2050年中国白内障致盲病例预计达到2 000万。卫生支出占比低、医疗设备及眼科医生紧缺、筛查费用昂贵仍是中低收入国家无法开展大规模白内障筛查的主要原因。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协助白内障诊断具有便捷、低成本、可远程进行等优点,有望减少甚至避免白内障致盲的发生。文章将对AI通过结合裂隙灯眼前节图像、眼底照片及扫频源光学相干层析图像进行白内障自动诊断等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患者,男性,1岁9个月。以“发现右眼上、下眼睑肿物25 d”首诊于眼科,要求切除,但经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诊断为多发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且全身骨骼多处出现溶骨性改变,不符合切除指征。给予多次全身化学治疗后眼部肿物明显变小。该例诊治提醒眼科医生,眼部肿物可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不可盲目切除,必要时做进一步检查。术中切除物均建议行病理活组织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之一,是不可逆性致盲的眼病。根据其病程可分为根据其病程可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其中还包括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全科医师需要检测量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和眼压,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评估眼前节以及眼底检查来评估眼部整体情况。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对改善预后很重要。需要重视餐前、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代谢记忆,一线降血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调脂药物首选他汀类,而非诺贝特有额外的视网膜保护作用。干预生活方式,宣教,早期发现也同样重要。全科医师需要进行眼底筛查和评分,及时转诊至眼科治疗。眼科治疗包括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玻璃体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注射术。
报告一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合并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并通过文献复习,总结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检索文献包括7篇英文文献(8个病例),1篇中文文献,共报道9例NMOSD合并HIV感染/AIDS病例,结合本文报道的1例共10例,其中5例为女性,5例为男性,3例HIV感染/AIDS为新发,其他病例的HIV感染/AIDS发病均早于NMOSD。临床表现上,7例均为视神经炎和脊髓炎同时或相继发生,2例表现为单相病程或复发性脊髓炎,1例仅表现为双眼相继发生的视神经炎,10例患者头或脊髓MRI均有典型的视神经或脊髓异常信号,伴或不伴强化。2例患者未进行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protein-4,AQP4)抗体IgG检测,其余8例中5例AQP4抗体阳性、3例阴性。针对AIDS的治疗,10例患者中,8例接受了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针对NMOSD的治疗,10例患者中,急性期有8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3例患者接受血浆置换、2例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序贯治疗期有6例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1例因高胆红素血症停药。发生视神经炎的7例中,2例患者经治疗仍失明、5例视力部分恢复,发生脊髓炎的8例中,5例患者遗留截瘫或轻瘫、3例肌力部分恢复。1例因严重并发症去世。NMOSD合并HIV感染/AIDS临床较罕见,预后差,往往遗留严重的视力障碍及瘫痪等,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并非使用禁忌证,但制定治疗决策前需要充分考虑风险与获益的平衡。
眼睛由屈光系统和视觉神经系统两大部分构成,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眼部各组织的发育或功能异常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目前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或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探究眼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手段,但上述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体外细胞培养不能完全反映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特征,而动物模型的物种和遗传背景具有异质性。近年来,随着原代组织、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体外三维结构类器官和器官微流控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构建出了与在体器官的结构、功能更为相似的器官克隆模型,能够提供更敏感、定量、规模化的表型分析,更好地应用于眼的发育、生理结构、疾病机制、个性化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目前,眼科的微流控器官芯片与类器官技术在角膜、晶状体、泪腺、视网膜结构发育和疾病模型均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目的:探索和实践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闵行区视觉健康管理模式。方法:介绍闵行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视觉健康管理模式;分析对比传统视觉健康管理模式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视觉健康管理模式下,社区视觉健康筛查情况,眼病发现、需转诊、复诊情况等;工作人员配置、眼科门诊接诊情况、居民眼病知识率和视觉健康服务满意情况等。结果:传统视觉健康管理模式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式主要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发现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2=954.03,P <0.01),需转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31.07,P <0.01)。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管理模式与传统视觉健康管理模式的居民在青光眼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24,P<0.05)。传统视觉健康管理模式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模式居民对视觉健康服务中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时间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5,Z=-2.18,P <0.05)。结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视觉健康管理模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主要眼病发现率高于传统模式,需转诊率降低,居民对青光眼的知晓率提升,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时间上的居民满意度较高。基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视觉健康筛查与管理模式值得本区其他社区的推广和应用。